许多红树科植物不是红树林的成员,例如有些长在陆地上,有些长在高山上,这些即红树科非红树林植物。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潮涨潮落之间的滩涂地带),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统称。它们是由陆地植物进入海洋边缘演化而成的。
其中,多数红树植物体内含有大量单宁,单宁遇到空气会被氧化变红,其木材常呈红色,从树皮中提炼出的单宁可用做红色染料,“红树”之名由此而来。
红树科植物是分类上归属于红树科的植物。红树林的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等。
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所谓的红树林是指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组成的物种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一些生长在陆地的有花植物,进入海洋边缘后,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在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这种在潮涨潮落之间,受到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因其富含“单宁酸”,被砍伐后氧化变成红色,故称“红树”。红树是湿地的特色植物,全球共有61个品种:蜡烛果、秋茄树、木榄、海漆、榄李、海榄雌和银叶树等。不同的品种,展现出不同的生态特性。
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
红树林的好处和坏处:
1、红树林是天然的海岸防护林,红树林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是内陆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海岸卫士”。
2、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红树林通过吸收污染物来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有效防止赤潮发生。
3、促淤造陆,红树林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陆地面积随着红树林群落向外缘发展逐渐扩大。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作用】: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碳汇分类】分别有以下几种:【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草地碳汇】:国内仍没有学者对草地碳汇进行界定,因为大多学者认为草地的固碳具有非持久性,很容易泄漏。尽管草地固碳容易泄露,但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土壤的固碳量在增加,因此从增量角度看草地还是起到了固碳的作用。
【耕地碳汇】: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原因在于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都被消耗了,其中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了,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了耕地的土壤中 。
【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生物碳和绿色碳是由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捕获的, 单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 是草原的290倍。
1、维持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和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
2、抵御灾害
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
3、净化环境
红树林能净化水体里的营养物质,吸收和降解有机污染。
4、固碳
红树林在固碳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林滨海湿地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能促进潮水中颗粒态有机碳的沉降。
红树林丰富的生态功能,带来了独特的科研、教育、生态旅游和景观价值。
红树林在中国分布的最北地带是浙江省。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美誉,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栖息地,鱼、虾、蟹、贝类生长繁殖场所。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生产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积极进展,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但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2]